父母的情緒與子女的緊張
子澄的行為情況好轉了,但媽媽反而緊張了,容易為孩子做得不夠好的事而對孩子發脾氣,是為什麼呢?子澄的媽媽本來也希望孩子有個輕鬆的童年。因為自己自小也常常被批評,所以在孩子出世後也提醒自己不要常批評孩子的行為。可是,隨着孩子長大,在生活上久不久就會有人因為孩子的行為提點子澄與媽媽,像是孩子不夠有禮貌、功課不夠整潔、吃飯時飯掉到地上等等。媽媽發現自己一被「提點」,就會特別緊張,對孩子的語氣也會很重。久而久之,子澄有點怕媽媽,媽媽的輕微批評與不滿,也會引來子澄的情緒反應與對抗。
自身焦慮對親子關係的影響
不少父母在不自覺間變成「虎爸虎媽」,原來也不是有心要生活與學習上逼迫孩子。就好像子澄媽媽一樣,很容易把「孩子做得不好」的行為,視為「自己教得不好的錯」,於是一留意到孩子不夠好,自己就緊張起來。
另一個常常令父母按耐不住炆憎的原因,就是我們容易把「孩子現在的不足,視為不能改善的問題」,擔心孩子的行為不會變好,只會變差,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過程與改進。這些情況都在容易焦慮的父母身上常見,並與孩子的情緒產生「乒乓效應」,在父母緊張的同時也見到孩子的情緒亦變差。
沒有完美的孩子 也沒有完美的父母
意識到自己緊張的根源,是改善自己與孩子相處的「乒乓效應」第一步。世上沒有孩子是完美而不犯錯的,同時也沒有完美地控制情緒的父母。同是與孩子想辦法進步,包容地思考方法,與不接納地指出錯處與懲罰,對孩子的感受來說有着天淵之別。當孩子開始長大,什麼是他可以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安全感呢?其中之一就是當做錯事,父母的愛與包容也不會改變,他們永遠是孩子的後盾,回到家總可以一起想辦法的。
撰文: 黃詠詩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